当前,随着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的不断深化调整,我国亟需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两化融合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顺应和把握当前的战略发展机遇,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对引导企业系统科学推动两化融合,持续培育新型竞争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加速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建立管理体系标准是引导企业能力提升、加快产业创新发展的一种国际通行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全球产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和突出矛盾在不断发生变化,质量、环境、能源在特定历史时期都曾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关注点,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将实践过程中的方法经验总结形成管理体系类标准,并通过相应管理体系标准的普及推广,有效推动了全球产业的集约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当前,两化融合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关键,我国几十年来推动两化融合也积累了大量推动两化融合的理念、方法和规律,亟需通过管理体系标准的形式进行普及推广。
参考ISO9000等国际上通行的管理体系标准,围绕指导企业形成两化融合科学的推进机制和管理模式,通过归纳、总结和提炼我国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规律和方法,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研制形成了一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给出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可有效引导企业打造信息时代的新型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2014年1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稿)》(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第3号公告)正式发布;2016年,结合企业贯标评定实践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2017年5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正式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批,发布实施。
什么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提出了一套系统引导企业科学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论
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明确了将新型竞争能力作为两化融合的主线,引领企业获取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优势
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强调了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引导企业建立数据驱动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研制与应用推广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在国家标准研制方面,完成9项国家标准立项,其中《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正式发布为国家标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即将发布为国家标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正在国标委进行审批。二是在贯标实施方面,推动全国超过4300家企业开展贯标、近850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第三方评定,近73000家企业开展自评估自诊断和自对标、400余家机构提供贯标咨询服务。贯标宣贯活动吸引了20余万人次参与,形成了全系统谈标准、学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三是在应用效果方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战略转型、管理优化、技术融合、数据应用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成效日益彰显,贯标企业在研发、生产和服务等方面的水平显著提升,运营成本平均下降8.8%、经营利润平均增加6.9%。四是在综合绩效方面,贯标带动企业信息化投入持续增长,两化融合综合绩效不断显现。2016年,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分别提升至45.7%、61.8%,实现综合集成的企业比例增长至17.8%,实现综合集成企业的产品质量合格率、客户满意度、设备综合利用率、产能利用率、新产品产值率分别比其他企业平均高出1.45%、1.8%、2.4%、5.35%、6.15%。五是在国际推广方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被中国、德国、瑞典、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多国专家认为是体系类标准应用推广的典范,印度政府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应用推广成效表示肯定。《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理论框架部分已于2017年5月在ISO完成国际标准立项。
下一步,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将持续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体系,深入开展贯标试点示范,建设数据地图,进一步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