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流程信息化系统

  流程管理系统结合ISO标准,依靠信息技术手段,用于在企业范围内捕获、管理和持续改进流程。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业务流程,方便企业规划信息传递路径,划分管理职能和职权管辖范围。系统提供流程环节的设置、信息路线和信息驱动方式定义,管辖范围划分,流程环节授权,流程分支激发条件设置等功能。这样能贴近流程管理的实质和最一般规律。跨业务全路径角度进行规划信息传递路径,打破了业务管理中的部门分割和模块分割,还原业务流程以全貌,使信息更高度地集成,流程运行更能持续稳定和高效。任务获取引入“看板”理念和方法,使得获取任务和进入具体业务操作环境更加简便快捷,从而更能提高管理效率。本系统涵盖了流程管理中梳理、创建、监控、分析、优化的活动,最终帮助企业实现“职责明确化、流程顺畅化、过程痕迹化、标准一致化、制度体系化、管理规范化、改进持续化”的管理目标。

 

1) 实现标准经营

业务流程信息化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实现经营的标准化。在业务流程中提高效率、降低差错的基本前提,就是不断重复正确的操作。这需要依靠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系统工具等多环节支持,业务流程信息化系统是其中的核心工具。

2) 加强作业效率

业务流程信息化可以大幅提升作业效率。主要是通过在同一流程的上、下、前、后岗位环节间共享进度、任务、文档等信息,从而降低沟通的损耗,节省各类查询的时间,并减少差错。

3) 突破信息孤岛

业务流程信息化可以突破信息孤岛,让企业经营者更好的掌控经营全局。主要是通过从不同的业务流程中分别提取数据,然后交叉汇总在统一的“掌门看板”、DashBoard、经营仪表盘等工具上,使管理者对经营状况尽在掌握,极大的加快企业内部管理信息提取、上报、汇总、分析的速度。

业务流程信息化,一般从方案建模开始入手。方案建模,指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自身经营模式特点,对主营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然后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模型。在此基础上再实现信息化。信息化是工具的实现,方案建模是规划的蓝图。

1) 价值链分析

一般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来对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展开分析,抓出订单、销售、生产、服务等各主要环节的核心作业,并用信息化的视角,去掉冗余环节,设计出精简有效的主干业务流程。主干业务流程应该符合公司的价值创造与传递过程。

2) 层级分析

公司内部的业务流程众多,但有主干流程、子流程之分。分析层级关系,可以抓住主要矛盾,让子流程为主干流程服务。以提高主干流程效率为原则。一个公司的经营效率,主要取决于主干流程的效率。如果不加以区分,就会陷入流程的泥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 数据流分析

企业管理所需的许多信息,往往不是来自单一的流程。如销售、生产的经营数据,可能需要从销售订单、收款计划、客户、供应商等不同流程及数据库中抓取,并有机汇总成企业管理所需的报表、趋势、分布。在设计流程时应有意识的规划好数据流的走向。

返回上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