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第一性原理”

时间:2025-05-12 来源:大安全管理

第一性原理,英文称 “First - Principles”。是一种基于基本事实、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进行推理和思考的方法。

想让安全生产工作回归本真,管理者就必须深刻理解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性原理,掌握安全生产的本质和规律,习得正确的安全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一、“安全领导力”的第一性原理是率先垂范,而不是层层转发指示批示。

率先垂范是安全领导力的核心体现,领导者亲身践行安全规范,能给予员工最直观且有力的引导,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而层层转发指示批示,易让指令流于形式,员工感受不到领导对安全的切实重视,难以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二、“三管三必须”的第一性原理是基于业务、生产、经营全流程的无缝衔接、高效协同,而不是相互推诿。

“三管三必须” 涵盖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涉及多部门多领域,需要高效协同能打破部门壁垒,将安全责任贯穿业务全流程,各环节紧密配合防控风险。

而相互推诿则会制造安全管理真空地带,漏洞频出。组织要通过建立安全文化,强调安全协同的连贯性与全面性,才能确保从源头到终端每个节点安全责任压实。

三、“全员责任制”的第一性原理是基于权责统一下精准岗位适配的分工合作、人尽其责,而不是职责空泛、有名无实。

安全生产依赖全体人员参与,权责要统一,绝不能出现权力大的人安全责任小,权力小的人却安全责任大。企业要依据岗位特点精细分工,让每个人明确自身安全任务和职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构建稳固安全防线的基础。

若仅有名义上的全员责任制,实则分工不明、责任虚化,遇到问题无人负责,必然导致事故隐患丛生。

四、“双重预防”的第一性原理是动态精准的风险控制与持续改进,而不是静态台账记录。

双重预防机制聚焦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核心在于提前识别风险、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等级,将隐患扼杀在萌芽。“双重预防”重点要突出风险管控的动态性、精准性以及持续优化的特性。

若将重心放于台账记录,为记录而记录,就会本末倒置,看似资料齐全,实则风险失控。

五、“安全投入”的第一性原理是基于量化风险评估的精准投入与动态效益平衡,而不是盲目跟风。

不同企业面临风险各异,需要科学评估确定企业能承受的风险水平,进而精准规划安全投入,既能保障必要安全防护,又兼顾企业经济效益,避免资源浪费。

安全投入不是越多越好,盲目跟风投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增加成本却未有效降低风险。强调风险评估的量化手段,便于精准决策,同时 “动态效益平衡” 适应企业发展变化。

六、“安全培训”的第一性原理是安全意识与技能双提升,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灌输

员工仅有安全知识远远不够,要转化为内在的安全意识,主动防范风险,同时具备实操技能应对突发情况。

单纯的安全知识灌输,学员被动接受,难以灵活运用知识,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的安全培训务必贴合工作实际场景,增强实用性,促进知识与技能融合。

七、“安全督查”的第一性原理是深度穿透式系统性风险排查与长效根源性问题解决,不是短视的责备处罚

安全督查旨在全面扫描生产系统漏洞,深挖隐患根源,从根本上整改,预防事故重演。

若以责备或处罚为主,必然易引发员工抵触情绪,掩盖问题真相,不利于持续改进,且偏离安全督查的核心目标。

八、“安全追责”的第一性原理是精准深度溯源、多维全员警示与体系化机制重塑,不是敷衍的给社会交代

事故发生后,必须深度溯源精准找出管理漏洞、人为失误等源头因素;通过全员警示让全体员工汲取教训,强化紧绷安全之弦;重塑体系、优化流程、创新机制,防范同类事故发生。

倘若仅仅为了给社会交代而追责,会让安全改善浮于表面,人人自危,对安全工作避而远之,反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安全管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