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ESG成为高水平开放和国企可持续发展的金招牌
2024年是联合国提出ESG概念的第20周年。ESG是将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因素纳入企业投资决策与经营理念和实践,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履行社会责任,并对这些责任的履行进行量化、比较和持续改进。
高标准、高质量开展ESG工作,既是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相关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国有企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夯实市场主体层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基、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更是引领中国企业更好运用国际语言、广泛凝聚全球共识、持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有效途径。
据《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及治理(ESG)蓝皮书(2024)》数据显示,2023年超六成央企上市公司明确了ESG战略规划相关要求,近八成央企上市公司设立了专门的ESG主管部门或处室,且大部分央企上市公司已发布独立的ESG/社会责任报告。中央企业在ESG建设上积极对接全球先进规则标准,成为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标杆企业。
一方面,国家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激发、释放、放大国内有效需求和高质量供给。国有企业可以充分运用政策,切实提升盈利能力,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发现优质客户和优质供应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资金使用成本。从企业自身和全产业链两个层面推进ESG工作,以最经济的投入产出最大的ESG综合效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ESG效益的共同提升,让ESG成为国有企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打造新质生产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对ESG的监管日益精细化、规范化,利益相关方对ESG也有更高的期望,ESG已经成为企业合规建设的重点内容。国有企业要抓住可持续发展监管趋严的长期趋势,增强ESG工作的前瞻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外向型企业要主动对标国际先进ESG规则和相关实践,把ESG纳入经营战略,采用更加细化的制度、更加严格的程序、更高水平的标准,有序布局,扎实推进ESG工作。企业实践要让利益相关方认可,要让国际社会认可,让ESG真正成为高水平开放中国有企业打开市场的金钥匙、防范风险的护身符、展示形象的金招牌。
责编 / 沈竹山 校审 / 李 翔 监制 / 孙玉华
来源:《现代国企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