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聊国企的副总阶层。有一种半开玩笑的说法,“副总的分管就是不管”。个人理解,是玩笑,可能也是一种无奈!
之前咨询实务中,总能遇到一些干部,宁愿在子公司干一把手,也不去集团干副总。起初我也不是很理解,至少从名头来看,集团副总更光鲜嘛!后来我才明白,这里面涉及一个“职务含权量”的问题:子公司老大可以在“一亩三分地”说了算,而副总自己能拍板的事情很“有限”…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一个集团五六个副总,实际干活的,能“扛活的”的少之又少…更极端的情况是,我作为副总,游走于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主打的就是一个“花样划水”,休息“累”了,活动活动筋骨时,就在总经理和董事长之间“不经意”的散播点小道消息,让两位领导都感觉这个兄弟靠谱,是“自己人”…有些国企还真是!(注意,我没有以偏概全,是“有些国企”,别对号入座啊哈)曾给一家省属国企做综合管理提升,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别都向我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如何解决他们绝大部分副总“不干活”的问题?副总这个阶层,很有意思:“横跨阴阳两界,游走于乾坤之中”。副总,一般是中层和高层之间的过渡地带,级别很高,但是带个“副”字,又无需负责全局;更有意思的是,国企副总任免权限,往往在上级,本级董事会一般没有决定权。这就导致,在有些国企,副总干不干活,干多少活儿,几乎就是凭借自身的“觉悟”……因为他再怎么着,本级董事会也免不了他,顶多是建议……力度就小多了。但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我们也要反思,事情的出现,折射出哪些内部管理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角度。批判,不是我们研究问题的目的。某些副总阶层履职质量较低,究其原因,无外乎权限模糊、考核体系错配、绩效应用弱化。很多企业都有权限清单,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企业的《权限清单》里,有没有具体到什么岗位有什么权限?再追问一个,有没有针对各阶层的《权限清单》,比如部门负责人有哪些权限、副总和总经理的权限是什么?权力,对应责任,“谁签字谁负责”,就是权责对应最好的写照。很多国企,副总只有分工,没有明确完成分工所需要的权限,就导致很多副总工作中的“多头汇报”、“多庙烧香”…某事情,到底是需要先跟总经理汇报,还是先给董事长汇报,还是无需理会总经理...全凭自己的“政治嗅觉”。所以,有些时候,副总的主要工作,不是干活儿,而是搞好“平衡”。很多国企副总考核权限不在本级,以致公司无法对副总阶层形成有效的管理,就导致本级董事会对副总的话语权“很有限”。之前讲课中,我也在谈一个观点,副总阶层的干部管理、任免可以在上级单位,但是副总的考核一定要在本级,否则,这中间就出现了“空白地带”——“能管的(上级),不了解”和“了解的(本级),管不了”。随着国企“四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会、经营层)运转的机制逐步规范,以及各级权限和责任的逐步压实,个人一直建议,一定把对经营层的考核权限,交到本级董事会。上级单位只对下级董事会做考核。我们先不说有没有考核这个问题,退一步讲,实际工作中,“装作考核的样子”居多:考核指标不具体、指标不够量化、评判标准不清晰…更多的存在于总经理或者董事长的“个人理解”当中。再退一步讲,即便是这样“装作考核”,考核结果不好又如何呢?影响几何啊?现实中,更多的是毫无影响。权限,意味着责任;权限不清晰,责任也变得模糊不清。咱们之前文章和音频多次讲过,企业管理中,从“一把手”的角度讲,要有“清单思维”,即公司各层级权限和责任的明确。关于副总阶层的管理,建议是干部管理权限可以在上级单位,但是考核权限一定要在本级,否则,本级董事会真的是一筹莫展。副总的考核,一定要基于其分管情况,针对性制定考核指标,明确每个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评价方法、评价周期、纠错机制等,打造量化的、透明的、客观的考核体系。之前有些省国资委出的文件非常好,要求省属国企副总经理要分出优良中差,即副总的差异化分配,副总薪酬占总经理系数的0.6-0.8。但是很多企业搞了一个副总“轮流做庄”的办法,瞬间破解了国资委的这一招。即多个副总,谁是0.6、0.7、0.8,大家轮着来…我们也要反思,“轮流做庄”情况出现,是企业内部绩效考核整体失效的一种表现。举个极端例子,如果哪个副总,年度考核为0.6(或者是“差”),就需要立即降职降级(降为中层),就很难出现“轮流做庄”的情况。现实中,我也见过某国企,副总年度考核最后一名要降为中层,中层考核第一名自动晋升为副总。在这个机制下,至少干的好的人,不愿意参与“轮流做庄”。所以,之前讲过一个比较颓废的观点,企业要么没有“绩效考核”,一旦有,就要刚性兑现。否则,“又当又立”,不仅无法让绩效考核起到“指挥棒”作用,还会完全搞坏一家企业的整体氛围。
来源|国资国企改革
作者 |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