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布局“三个集中”,30年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时间:2024-11-21 来源:国企改革专题研究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新时期国资国企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

其中,关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强调“三个集中”:
第一,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第二,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
第三,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三个集中”,是站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长期历史经验基础上,面向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改革方略,国企需要认真学习、系统执行。
如何理解三个集中的内涵和外延,如何把握落实三个集中的概念和方法呢?
我们今日做一探讨。
从“一个集中”到“三个集中”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过去七十年一直是中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核心主线之一。
从建国初期原苏联援建重要项目,到部分工业基地在三线布局,再到各个五年规划中部署安排的工业经济投资,都帮助我们这个过去一穷二白的弱国,一步一步建立起国家发展的行行业业。
到1980年代,中国国有经济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工业门类,相对稳固的发展基础,做好了继续腾飞的准备。
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成为国资国企改革的主角之一,并不断根据时代变化演绎出新的内涵。
简单的说,历史经历了从一个集中向三个集中的不同阶段。
1、第一个集中
在1990年代开展的国企改革中,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主旋律是“抓大放小”。
抓大,就是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小,就是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
在此基本指导思想下,中国国有经济的集团化、股份化改组工作全面推进。
1999年《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本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政策依据。

这个文件指出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改革目标,那就是“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2003年建立了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国资监管体系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更加迫切摆上日程。
2006年《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的通知》,从国资监管的整体高度,对于全国国有经济布局和国企重组整合提出了要求。

在内容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这是从全国层面对于“第一个集中”进行系统要求,它反映了在抓大放小、主辅分离的时代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基本选择。
2、第二个集中
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时代,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继续深化。
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设计提出了顶层思路,比如以管资本为主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等等。
体现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要求,明确:

“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总体要求,优化国有资本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

从国有经济布局宏观角度和产业视角看,本指导意见将一个集中扩展为两个集中,并且重点提出了两个伴随的新概念。
这两个新概念分别是“国计民生重要行业”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
将国计民生行业从之前的国民经济命脉行业当中区分出来,知本咨询认为正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分类发展的重要产物,在划分为公益类的企业当中,更多的从事的是国家、社会、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业务功能,反映国企的社会属性,和国民经济四梁八柱支撑行业的属性有明显不同。
单独将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单独提出,是因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开始让国企认识到传统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国有经济布局需要在结构上进行系统优化调整。
可以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国有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向前向上调整了一大步。从一个集中,到两个集中的提出,也是对国企属性、功能进行深刻认知后的新要求。
3、三个集中新要求
2023年11月深改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在此之中继续深化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政策要求,三个集中正式系统提出:

“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三个集中是当下和未来较长时间内,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这个要求与之前的内容差别有两点。
第一,细化界定国计民生行业。
包括三个,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
这样,就将具有社会属性的国资国企进行了严格的边界划定,要么是公共服务性企业,要么是社会应急保障性企业,要么是公益性企业,对这些企业实行更加差异化的考核和管理。
第二,战略新兴产业口径统一。
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在表述中增加了“新兴”两个字,更加具有明确的指向,更为聚焦。
这里前瞻性产业,与通常所说未来产业概念接近;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已经有了明确边界划分。
有了更为具体的指向和边界,国有经济优化布局的措施就更好实施落地。
总体来看,从一个集中到三个集中的发展演绎,是国资国企改革自身成长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同时期国家赋予国资国企战略使命迭代升级的必然结果。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潮流中看待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就能更深刻的意识到,每一个企业细小脉搏的收放,都联系着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成长变迁。
三个集中的内在逻辑
我们在本文中,已经将“三个集中”做了至少两遍完整展现。
这三个集中书写出来,是前后连续的并列关系。那么,从实际产业发展和功能作用的角度看,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呢?
金字塔.png
知本咨询认为,这三个集中,应是上、中、下三层的累加递进关系。
1、国计民生是“底座”
无论是公交地铁、城市运营这些公共服务功能,还是灾害疾病防范、抢险救灾这些应急设施能力,或者是文化生活、教育医疗、基础研究这些公益经济活动,都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稳定持久运行发展的根基,也是全体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根本。
在这个领域内,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的存在,就是要充分发挥好无所不在的底座、基石、基础作用。
2、国家安全、经济命脉是“栋梁”
电力、石油、粮食、交通、金融、装备、国防等行业,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在这些行业当中的国有企业,起到了经济大厦的“四梁八柱”的作用,是“定盘心”。
从功能上看,它们就像一座房子的核心支柱,能够支撑着国家经济运行。
3、战略新兴是“塔尖”
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等高端装备这些行业,代表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和趋势,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基本方向。
国有经济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在未来产业的探索,都是在提升自身的产业能力和增长潜力,就像房子的天花板不断提升一样。
所以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在三个集中当中,属于塔尖。
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实现国有经济布局三个集中的目标,就需要依次针对国计民生产业环节不够稳固,经济命脉产业环节不够强壮,战新产业不够顶尖等情况,设计实施解决方案。